近日,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师李传洋博士在天体物理领域top期刊《Science China-Physics, Mechanics & Astronomy》(中科院一区,IF=7.5)上发表题为《A novel fine spectral structure of solar radio bursts with periodic beaded stripes observed by CBSm of CMP-II》的科研论文(Li et al. 2025, Sci. China-Phys. Mech. Astron. 68, 109611)。我院为第一完成单位,盖宁教授为共同作者。
该研究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--子午工程(“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”,)二期(CMP-II)观测台站槎山米波射电频谱仪(CBSm),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太阳射电暴频谱精细结构。主要特征有:周期性窄带条纹,出现周期约0.6 s;后随条纹出现于前面条纹结束之时;条纹通常从高频向低频漂移,常伴有吸收特征;条纹上有时会呈现周期在0.1 s的串珠结构,故称之为珠状条链。根据稻城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(DART)数据,可知射电辐射亮温超过10^9 K,源区位于活动区AR 13664东南侧、持续增亮冕环结构的斜上方。研究团队提议,周期条纹结构是由等离子体双共振(DPR)不稳定性所激发的多谐频高杂波引起的,其上串珠结构则归因于低频MHD波对背景磁场或等离子体密度的调制作用。该现象展现了CBSm的高分辨太阳射电暴频谱精细结构的探测能力,结合DART的印证与互补信息,对于理解太阳射电暴辐射机制与源区特征具有重要意义。
上一条:没有了!
下一条:物电学院联合申报的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复筹建
【关闭】